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许思佳 上海报道
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依旧很火。
从宇树科技被爆IPO计划,到智元机器人拟入主上市公司,人形机器人的讨论热度丝毫不减。
不过,在聚光灯外,现实已悄然分化。
宇树机器人日租金从年初的1万元以上跌至3000元水平;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则公开宣布“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行业陷入泡沫争议。
在资本热议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浪潮中,产业资本也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由农牧产品加工巨头新希望集团和通用机器人“独角兽”非夕科技共同孵化的希夕智能,选择了一头扎进食品加工领域。
该行业正面临食材非标化与人力短缺的双重夹击:肉类切割、海产处理、加工成型等工序因形状不规则难以自动化;低温/高温的恶劣工况环境加剧招工难;传统自动化产线支持品类少、修改复杂,无法满足行业高频出新品的定制需求……希夕智能尝试以"AI+机器人"柔性方案,让人力从这个又苦又累的行业解脱出来。
不做人形,照样破局。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对话希夕智能CEO毛梁,了解这一细分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柔性智造中引入AI技术,以及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引入AI技术实现柔性智造
21世纪:希夕的解决方案主要在食品加工行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为何选择这个细分领域?
毛梁:这一决策源于食品加工业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食品行业仅一线生产环节便需超500万左右从业人员承担肉类切割、海产处理、高温油炸、塑形包装等高强度作业,而这些劳力极难替代。更严峻的是,行业正面临结构性劳动力断层——因低温车间与高温产线的恶劣环境,工厂的平均劳动力年龄已超过50岁,年轻群体持续逃离该领域。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对加工食品的品质需求却持续攀升,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压力差不断加剧。希夕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真正解决行业痛点。
更具体来说,第一,食品行业的加工比较复杂,不同于工业的来料都是标准化的,食材的每个来料形态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用一种非常粗暴的固定路线或传统自动化程序来做,就会造成非常大的食材损耗,影响出成率,也就直接影响价值和收益。当下的产线工人就要用更柔性的加工手段,这意味着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力。
第二,食品加工行业的变化很大,出新品的频次非常高,都可能导致产品规格、加工工艺发生变化,这是很多传统自动化设备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就是通过AI的技术,再加上机器人技术,实现像人一样的柔性加工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21世纪:希夕的方案和传统的自动化方案有何区别?
毛梁:核心差异在于我们的柔性加工能力。传统自动化设备依赖固定的机械结构与预设程序,无法适应食材的随机性差异。我们的方案通过融合AI和机器人技术,来实现人工的“眼-脑-手”并用能力,能够根据每个食材的特征实施个性化加工,从而显著提升原料利用率和产品品质。
在这其中,AI推理和控制技术是关键。首先是“眼睛”,通过通用AI视觉系统实时感知食材特性;然后是“大脑”,AI决策层基于多模态数据感知对接下来的任务进行推理,得出最优的加工处理方案;最终是“手”的控制,设备依据推理结果,驱动手臂执行复杂动态的任务。当市场变化需要切换SKU时,传统方案需花大量人力和时间切换产线,或者需要重新开发、调整设备,甚至开模新造设备等,成本高昂,而我们的设备就像人一样,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结合一些末端工具,靠着“眼睛”和“大脑”的配合,加上有力控触觉的“手”,可以实现对新配方新工艺的快速适配,让客户能够灵活应对消费端的快速迭代需求。同时这种每个食材都是个性化加工的工作模式,加工的质量和出成率都会优于传统设备。这种方案的精准性、柔性、快速变化性是我们的特点。
21世纪:该方案对AI算法的算力要求及训练周期如何?
毛梁:我们花了较多的精力将算力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过高算力需求将导致硬件成本激增与响应延迟,而工厂生产对时效性与节拍有严苛要求,同时对生产成本也非常的敏感。因此,我们将每一个模型、每一条推理和测算路径压缩至行业最小必要范围,使算力需求极致降低。
训练周期取决于场景适配度,不过整体交付不仅取决于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整体方案的底层能力优化、模型优化、业务功能适配等。目前方案已支持批量落地的场景常规仅需1-2周测试即可部署;如果是全新场景,一般需1-2个月训练和优化测试,然后再上产线实战测试,快的话3个月可以完成上线。
21世纪:当前大模型的发展,是否有效推动了希夕方案的落地?
毛梁:对我们确实起到了很正向的帮助,大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验证方向,但其精度与响应速度尚未达到预期。我们借鉴大模型底层逻辑,保留技术框架但大幅压缩规模,构建垂直领域的深度模型。这种"小而精"的路径,可针对性适配这个行业。
21世纪:目前这套方案对加工企业来说是否有量化效益的提升?
毛梁:首先,在作业效率方面,常规场景可达到人工的1.3-1.5倍,极端复杂场景仍能维持0.8-1倍等效水平,整体效率均值始终优于纯人工操作。另外,设备单台标准占地在1平方米内,与人工工位基本持平,对工厂现有场地面积和流水线设施基本无大改造要求,可实现生产线1:1无缝升级。部署成本对于工厂而言也较为可控,单从替代人工来讲,单班生产客户ROI在2~3年,双班的客户在1~1.5年左右,个别情况可压缩至一年及以下。
不过对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质量稳定性突破——绝大部分情况下设备的出品质量已经超过了人工,加工损耗浪费也显著比人工优,且设备可24小时长时间稳定运作,也不会有人工疲劳导致的质量波动。高品质、低损耗、低异常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人力成本节约的收益。
技术路径与产业协同
21世纪:在应对食品加工行业食材、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希夕有哪些技术突破?
毛梁:食品加工行业存在显著的场景特殊性,该领域对设备有双重刚性要求,其一,所有接触食材的部件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其二,设备需耐受高频次化学清洗及潮湿、低温、高温的极端工况。这与汽车、3C等无尘干燥车间的工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过程中,我们也踩过不少坑,例如早期尝试用工业自动化思路解决问题时,发现很多技术方案难以适配。直到现在,我们的框体、设备、控制板都是自主研发、设计与生产的。包括自主研发防水防腐蚀的密闭框架体,重构内部电子元件布局,实现设备在高压水枪直接冲洗下的稳定运行。场景覆盖方面,现有技术支撑称重配比、肉类切割、整形配餐及油炸工序等环节,未来会持续强化AI能力与设备性能,覆盖更多场景。
21世纪:其他机器人公司想进入这个行业的技术壁垒在哪里?
毛梁:首先,设备需在含化学腐蚀性物质及极端温域环境中保持7*24小时连续稳定运行,这对精密电子元件构成严峻的挑战。其次,AI系统必须适应食材变动,任何环节都需融入行业认知。完成这项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要深入一线,与产业方合作,即便竞争者试图复制技术路径,也必须投入同等量级的时间与资源成本。因此,我们在技术壁垒和行业积累壁垒上是很有信心的。
21世纪:在食品加工机器人这条产业链上,目前是否存在关键瓶颈环节?
毛梁:机器人整体产业链基础已较为完善,国内在芯片、控制技术及识别执行设备领域进展显著。当前主要瓶颈在于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方向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积累还比较少,例如缺乏一些适配行业的方案、加工零部件等,很多还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化。未来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升级进化,仍需整体产业链的协同突破,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21世纪:希夕科技由新希望集团和非夕科技联合创立,这种“产业巨头+科技新锐”的合资模式,能带来哪些1+1>2的协同效应?
毛梁:两家股东的支持对希夕至关重要,且各有侧重。
新希望作为农牧和食品加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我们提供了难以替代的产业纵深支持。这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一,开放其庞大的产业生态资源,包括自身覆盖屠宰、食品精加工及生产的多元业务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真实落地验证环境;其二,凭借其在行业内的“老大哥”地位与产业资源,为我们引荐了众多早期关键客户,极大加速了商业闭环的建立;其三,尤为重要的是,在希夕创立初期、技术方案尚属新颖之时,新希望强大的品牌背书显著提升了市场对我们的初始信任度,降低了早期推广的信任成本。这种全方位的产业协同,是希夕实现从0到1快速突破的核心助力之一。
非夕科技则主要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团队汇聚了来自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机构的科研力量,为希夕构建柔性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使我们能更高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解决行业痛点的实际案例。
21世纪:作为一家初创但背靠巨头的公司,在融资方面有何规划?
毛梁:目前股东主要是新希望和非夕科技两家,现已启动新一轮融资,未来将会有更多股东入场,我们会更加市场化,加速公司的发展。同时,老股东新希望和非夕也将持续提供产业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包括客户、产业资源及战略投资,助力技术深化与市场拓展。
商业模式与市场拓展
21世纪:对客户来说,接受这种柔性自动化方案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毛梁:在方案推广初期,尤其在2023至2024年间,我们面临了显著的阻力。对于客户而言,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市场普遍存在对稳定性、可行性以及方案能否切实满足其需求的疑虑。
其中,客户尤其关注稳定性验证。作为创新方案,缺乏"五年以上成熟案例"的历史背书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信任瓶颈。但我们通过实证回应——在工厂环境中实现了24个月连续运行,故障率极低且具备自恢复能力,对产线扰动极小。经过前两年的持续探索与验证,特别是进入2024年后,我们成功交付了多个落地项目。既有客户在应用方案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又启动了产线的复购,并计划拓展至其他产线。
21世纪:目前希夕科技的业务构成或营收状况如何?
毛梁:我们有设备整体的销售和RaaS两种模式。公司营收以设备整体销售为主,租赁为辅。由于投资回报率(ROI)清晰可测算,并且客户大多为长期经营,大部分倾向于直接采购而非租赁。因此,采购订单构成主要营收来源。2024年是我们对外商业化首年,达成了千万级订单规模,预计今年,也就是2025年将实现约三倍增长。
21世纪:在食品加工柔性自动化这一细分赛道,主要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公司中短期的发展目标和市场策略是什么?
毛梁:目前在国内市场,尚未出现与我们提供同类解决方案的直接竞争对手。我们在全球范围了解到美国有一家业务模式较为接近的企业,但整体而言,这个细分领域仍处于初创期,竞争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希夕的中短期目标是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扩张。一方面,通过成功的案例推广,提升行业对我们解决方案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积极抢占优质市场资源,构建规模效应和行业壁垒;另一方面,也借助更多的资源扩大企业研发投入和生产规模,巩固技术和供应链生产的壁垒。
至于未来规划,短期内我们不会考虑拓展至其他行业,贸然跨行业拓展有很多成本和风险,且食品行业的市场非常巨大,因此短期内我们的核心资源和精力仍将集中于食品加工行业的深度发展上。